钱前院士应邀到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并受聘担任“耕读书院”导师

     2022年11月8日(星期三)下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未来农业大讲堂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教授,做了题为“当代中国水稻育种重要成就与启示”的报告。报告由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刘春明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近7000名师生线上线下聆听钱院士的精彩报告。报告围绕矮杆育种、杂交稻育种、超级稻育种、未来水稻研究的新方向四个方面展开,讲述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发展历程。

 

刘春明院长主持讲座

讲座现场

 

     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要食物来源,提高产量是重中之重。钱前院士指出,水稻总产量增加依靠种质资源创新,并对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展开了回顾。矮秆育种的实现并大量推广,离不开“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黄耀祥、广西省容县华侨甘利南、广东省潮阳县农民洪群英等中国农业科学家及群众们的共同努力。第一次绿色革命中奇迹稻“IR8”的培育,实现了矮杆抗倒和繁茂多蘖的最佳组合,提高了水稻品种的稳产广适性。

     杂种优势利用,凝聚几代水稻育种人智慧,结合多种不同特性的种质资源,使品种不断完善,是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最具代表性学科。袁隆平先生在中国开创了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其团队在1970年发现了一种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并在10年内完成了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杂交水稻的构建并大面积推广,使得我国成为杂种优势在水稻生产上应用的第一个国家。石明松先生最初建立了在长日照高温条件下杂交制种和短日照低温条件下自交繁殖不育系的光敏型两系法技术体系。

     袁隆平先生等在1987年对水稻无融合生殖的研究开启了对一系杂交水稻的探索,是超越绿色革命的无性革命,现今已实现杂交水稻自留种“从0到1”的突破。回顾杂交水稻育种发展历程,杂交水稻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朝着应用方法由繁到简、效率越来越高、优势水平由品种间到亚种间,甚至远缘杂种优势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钱前院士讲座现场

 

     钱院士提出,增产始终是面对人口增长压力的优先技术,而超级稻育种正是保障我国稻米有效供给、保持我国水稻育种领先地位、拥有一流育种材料与技术的重要战略。1987年,杨守仁首先提出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水稻超高产育种技术路线。1996年正式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重大项目。随着OsSPL14、OsGRF4等重要基因资源的挖掘利用和众多育种技术平台的构建,我国已不断培育出优质多抗广适的超级稻品种。在讲座的互动环节,钱前院士进一步解答了现场和线上参会师生关于水稻育种技术、水稻育种发展前景等方面的问题,大家受益匪浅。

 

刘春明院长为钱前院士颁发“耕读书院”导师聘书

 

     讲座结束后,在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耕读书院”导师聘任仪式上,院长刘春明教授为钱前院士颁发了“耕读书院”导师聘任证书,并代表学院向钱院士表达了诚挚谢意。

 

文案|常乐

图片|杜轩昊 温婕 曾海越

排版|温婕

审核|张一凡 徐阳 苏晏宁 莫倩茹

 编辑 | 杜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