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北京大学现代农学博士生论坛成功举办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时,深刻洞察时代需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为进一步提升博士生学术交流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于2024年6月15日成功举办第三届北京大学现代农学博士生论坛。本届论坛以“青年科研力量助推农业强国建设”为主题,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季焜等知名学者做主旨报告分享学术前沿,同时分设分子农学和农业与发展经济平行论坛,由校内外相关专业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汇报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主论坛回顾

2024年6月15日上午,第三届北京大学现代农学博士生论坛主论坛在北京大学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讲堂举行。

9c4545ed4d53419a85a4bef242a19356.jpg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西鹏致开幕辞,欢迎与会嘉宾和同学共聚北大,强调本次论坛“青年科研力量助推农业强国建设”的论坛主题,并希望参会师生能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增进交流、共同进步。

8fbaf83378c24663afacfe450f7c3381.jpg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作题为《牧草育种与盐碱地改良》的主旨演讲。曹晓风介绍了我国耕地情况和粮食安全现状,指出利用边际土地发展草牧业是填补我国优质饲草需求缺口、减轻对进口优质饲草依赖的重要途径,特别强调需要协同突破边际土地的改良工程体系与牧草育种技术体系。报告重点阐述了团队近几年来在小麦族羊草的基因组及其遗传改良应用和新型豆科饲草田菁与盐碱地改良方面的研究成果。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曹晓风院士的研究成果是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充分体现。

1fc4418a19ba4994ba03b16dad7b03e8.jpg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黄季焜作题为《新质生产力与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外延和发展思路》的主旨演讲。黄季焜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发展目的和核心标志,并从新质产品、新质生产要素、新质生产方式三个角度切入,重点讨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同时结合种业创新、数字技术等具体案例,提出要践行大食物观、发展大农业还需要推进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科技、政策。建设农业强国,关键靠改革,黄季焜教授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论述引发了与会听众的深入思考。

38145d16ee8744c3928f006e3ccd24e0.jpg

“高水平论文发表工作坊”是本届现代农学博士生论坛创新设立的对谈环节。工作坊邀请了Genome Biology高级编辑佘文静、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兼《经济科学》副主编杨汝岱、Nature Communications高级编辑王文佳等国内外际知名期刊编辑就高水平论文的选题、写作、投稿等内容做专题报告,并结合学科特色分享了博士生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实用技巧和宝贵经验。在圆桌讨论环节,编辑嘉宾们对AI辅助写作、审稿意见回复、论文创新点挖掘等博士生在科学论文写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细致解答,获得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

5720c7e8cd8d4254aa9c21e948019143.png

茶歇环节,与会师生们在墙报展示区参观本次论坛学术墙报展览。本次墙报涉及分子农学以及农业与发展经济两大领域,彰显了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参展课题组成员在墙报旁认真讲解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与到场师生们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692d191ce854444cb3a03f2a9e231d68.jpg



分子农学分论坛回顾

2024年6月15日下午,分子农学分论坛在北京大学王克桢楼348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8位博士生汇报了他们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曹晓风,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研究员郭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林浩,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钟上威,Genome Biology高级编辑佘文静,Nature Communications 高级编辑王文佳受邀担任分子农学分论坛评委。

2cd97dc5af3942159d028968d3b0d651.jpg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唐善杰介绍了DNA甲基化变异参与调控水稻耐冷性获得的工作,该研究成功鉴定了水稻获得性耐冷位点ACT1并解析了该位点DNA甲基化变异形成的机制及其自然变异在水稻耐冷适应性获得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北京大学博士生杨敏琪阐述了泛素连接酶活性对PRC1参与拟南芥生长调控的重要性。北京大学博士生刘静介绍了拟南芥转录因子SRM1通过转录调控和翻译后修饰的方式促进植物生长和免疫防御的分子机制,为作物抗病增产品种培育提供基础依据。北京大学博士生逯新月创造性地开发和改进了多种标记植物细胞的方法,追踪了拟南芥器官再生过程中的细胞谱系关系,提出再生植物起源于根外植体中的单个祖先细胞,并证明了具有再生能力的细胞类型存在。北京大学博士生张宜林利用西瓜属T2T超级泛基因组揭示了野生和栽培西瓜的基因组演化历史,系统解析了西瓜野生种中尚未被充分挖掘的遗传多样性。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昱杰提出了一种基于CRISPR激活启动子的真核正交多基因定量表达系统,该系统克服了使用真核生物内源启动子表达外源基因会导致表达系统受细胞生命活动影响的问题。北京大学博士后陈为凯的研究首次公布了两个辣椒的T2T无缺口基因组,多组学研究揭示了辣椒果实中辣椒属特有的和胎座组织特异性积累的辣椒素的进化机制。北京大学博士后藕洋通过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解析了拟南芥中H2A去泛素化酶如何协同COMPASS复合体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植物对逆境响应的分子机制。

bd1cc6aa95884e688256718b0b66b6bc.jpg


农业与发展经济分论坛回顾

2024年6月15日下午,农业与发展经济分论坛在北京大学王克桢楼454会议室举行。来自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11位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展示了他们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教授刘承芳、现代农学院教授王金霞、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军飞、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赖汪洋受邀担任农业经济分论坛报告评委。

b24139b9d23f41eb935830aafa53bc5a.png

分论坛上半场,北京大学博士生丁雅文基于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用模糊断点回归的方法探究了国定贫困县政策对于女性赋权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汪恒利用三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倒U型关系。北京大学博士生宗健针对当下粮食系统面临的诸多挑战,利用CGE模型探究了膳食转型的跨国溢出效应。浙江大学博士生金宇聚焦水产品抗菌药残留问题,讨论了政府规制和行业自我规制的效果及其协同效应。北京大学博士后谢刚利用队列双重差分以及事件研究方法分析了义务教育普及对就业表现的影响及其性别异质性。浙江大学博士生张启正分析了撤县设区对县级政府职能发挥县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

9090e430cd9442a1b45d84786a3a7821.jpg

分论坛下半场,北京大学博士生张航宇讨论了植保无人机服务的成本结构,并结合空间垄断模型和回归分析探究了无人机技术的采纳和扩散。浙江大学博士生袁菱苒用县域面板数据探讨了种业技术进步的本地效应、异地效应以及主要机制。北京大学博士生晁炜利用随机对照实验分析了信息干预对河北省农户采纳现代节水灌溉技术的影响。浙江大学硕士生沈宇辉分析了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转型的影响,发现这项改革使城乡收入比下降,能够有效降低不平等,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北京大学博士生梁潇的报告聚焦于实习经历对中职学生的劳动力市场表现的影响,并从社交网络和人力资本角度进行了机制分析。


经过评委老师们的充分讨论和全面考量,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分子农学系博士生逯新月、农业与发展经济系博士生晁炜荣获本届论坛最佳报告奖。同时,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分子农学系博士生王泽家和农业与发展经济系博士生王天仪荣获本届论坛最佳墙报奖

在本次论坛中,不同专业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展示了各自最新的研究进展,并与相关领域的师生展开充分交流,为进一步优化研究做足了准备。北京大学现代农学博士生论坛作为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的品牌活动,将继续致力于为涉农领域博士生提供良好的学术展示与交流平台,让我们继续见证青年科研力量的成长!


文字 | 蒋佳致 游雅萱 杜语

图片 | 温婕 朱可桐 牛静怡 尹燃

编辑 | 何益婷

审核 | 杨忱 陈昭玉 李松泽 曾海越 温婕


上一篇 :趣享运动,青春风采:现代农学院第四届趣味运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