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奖学金|苏晏宁:去直面去探索更多的自我可能性

苏晏宁,女,汉族,1999年1月生,现代农学院分子农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导师为邓兴旺教授、何航研究员。曾获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中国光谷奖学金、安然力行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等奖励和荣誉。担任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第五届研究生会副主席、第四届宣传部部长和第六届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2021级博士班班长、北京大学团委博士生讲师团讲师、北京大学第四期“青宣计划”优秀学员、北京大学团校第40期团校研究生骨干研修班学员。研究领域为植物单细胞和植物杂种优势三维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分析,以第一作者身份在Plant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发表相关学术研究,并参与在The Plant Cell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Horticulture Research上发表相关合作课题论文。


心有所向 筑梦有道


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来到北大农学院,毫无生物信息基础的苏晏宁在邓兴旺教授、何航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她的博士研究生活。初入实验室,作为科研萌新的她懵懂无知,导师“多看,多听,多总结,多交流”的建议让她积极快速地融入实验室的节奏。最后苏晏宁选择以生物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启在植物单细胞以及三维基因组方向进行相关研究。

实验室团建合照


花生是一种重要的豆科油料作物,地上开花,地下结实。地下果荚发育对花生产量有重要影响,涉及复杂的分子机制,可能需要不同组织中多个基因的协调调节。为了研究花生果荚发育的分子机制,她和合作者一起,对花生果荚早期发育的解剖特征进行了表征,并在单细胞水平上整合了snRNA-seqsnATAC-seq数据,鉴定了花生果荚发育早期特定细胞类型、基因表达、染色质可及性的全面信息。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5月在Plant Communications期刊上发表,并入选为当期杂志的封面。

研究成果被选为当期杂志封面


除了单细胞方向的研究,她还和合作者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为研究载体,探究杂种中三维基因组结构变化及其对杂种优势的影响。通过结合Hi-CRNA-seqChIP-seq技术,系统探究了杂种中三维基因组结构变化及其对杂种优势的影响。相关研究结果已经顺利于2024年2月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期刊上发表。

杂交组合中三维基因组结构变化的模式图


知行合一 行稳致远


苏晏宁说,正是因为在北大、在农学院这样广阔的平台,她才能逐渐意识到,新一代的青年学子,不仅仅要在科研上不断勇攀高峰做好本职工作,也应该在课余之外发挥自己的余热,在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上不断尝试。

连续三年,她担任2021级博士生班级班长,开展 “誓言寄到天安门”征集活动,以“强国有我”的誓言,对党许下庄严承诺;在燕园取景,朗诵红色名篇《青春》,并拍摄视频纪念,以“青春”之名发“奋斗”之声,喜迎党的二十大,献礼建团百年,凸显现代农学院学子的责任和担当。她代表班级参与学校答辩,所在班级获得2021-2022学年度北京大学“先进班级体”荣誉称号。

2021级班级党团组织生活


同时,她也一直服务于学院研究生会组织,担任第五届现代农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第四届宣传部部长和第六届宣传部副部长,致力于开展好学院的活动宣传工作。任职期间,苏晏宁和靠谱的研会伙伴们一起,协助学院开展现代农学论坛、现代农学院文化节、新生迎新等一系列学术和文体活动,并荣获2023-2024学年度“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的荣誉。

第一届农学文化节


农学院趣味运动会


农学院新年晚会主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殷切寄语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为进一步提升自己作为学生骨干的思想政治水平,苏晏宁鼓励自己走向更大的平台锻炼自己,她参与了2023-2024学年北京大学团校第40期研究生骨干研修班的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实践体悟、志愿服务等课程形式,提高自己作为研究生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实践和组织协调能力。

走进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科学编辑室交流学习


用青年之声 传时代新风


一次偶然的机会,苏晏宁接触到了“博士生讲师团”这个集体,带着“走出去,看一看”的想法,她参与到第三期北京大学青年宣讲骨干人才培训计划中。起初,做为少数理科生甚至唯一生命科学方向成员的她,时常对自己“理论知识不充分、专业知识不匹配”感到不自信,但在朋辈导师的鼓励和帮助下,苏晏宁结合自己的专业课题,生动地阐述了杂交水稻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打磨出了《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的主题宣讲课程。课程讲述了中国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的非凡历程,详细分析了中国在粮食安全领域的战略布局以及在国际舞台上的挑战与机遇。

在成为北京大学团委博士生讲师团讲师后,苏晏宁踊跃参与了多个学院、校团委组织、街道办党支部以及区村镇的的党团活动理论宣讲。面对不同年龄段和背景的宣讲对象,她在一次次的宣讲中更为深刻地意识到,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新时期是农学人的历史选择期、使命担当期。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宣讲,在分享自己农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进大家对国家重大战略的理解和对农业的了解,深化普通群众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北京大兴区北臧村镇主题党日活动


日常宣讲活动


加入讲师团后,苏晏宁认识到,作为一名农学学子,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论宣讲是不够的,要能讲出更为生动真实的课程,影响更多的人,就要加深自己对基层真实农业农村现状的了解和认识,向下扎根,浸润中国的“地气”。因此,她踊跃加入到北京大学“力行计划”之中,走进广西防城港上思县,开展调研实践,走访了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社等部门,就县乡村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发展等话题积极参与座谈交流。其所在实践团队的调研成果在北京大学第三十二届“挑战杯”特别贡献奖竞赛中荣获优秀奖。

在调研交流期间,苏晏宁亲眼看到优秀的年轻党员们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振兴中国乡村,播撒青春火种,切实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四点希望,肩负起新时代新征程党赋予的使命任务。

2024年“力行计划”团队调研实践活动


回望在农学院三年余的求学时光,从博士生涯起始阶段探索学习全新科研领域,到深入学生工作中结识并肩作战的好友,到迈出舒适圈在理论宣讲中探索自我可能,再到深入基层实践了解真实的乡土农业,苏晏宁说,“北大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在科研海洋里面的浸润,也让我们有更大的平台和更多的机会,去直面去探索更多的自我可能性,去探求真正的自我价值。”

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说:“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从1905年京师大学堂创建农科大学,到如今正式成立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北大农学人怀着兴农报国、振兴中华之志,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耕耘在农业科教的第一线。作为北大农学人的一分子,苏晏宁希望未来的求学之路上,自己能继续脚踏实地,在青春的田野上砥砺耕耘,将自己的小我与祖国、人民的大我相融合,在支撑国家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同时成就自己,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


上一篇 :国家奖学金 | 王泽家:扎根农业,向上生长